是不是厭倦領死薪水了?
不想要上班,想要過著理想生活,你得先知道「收入」怎麼來。
很多人的收入來源是:月薪=天數*日薪,
有另外一種接案者,是以以數量換取金錢:收入=天數*接案數量*案酬
但每個人一天就是24小時,能做的也有限,薪水就是這樣被固定的。
我們就會一直在:賺錢→消費→沒錢→賺錢→消費→沒錢 這個迴圈裡,
大多數人的生活就像一場「老鼠賽跑」。
其實只要你有一項技能,
有個方法你也可以不用上班
“而且只要8週”
不論你是哪一個職業
律師、攝影師、按摩師、老師、水電、土木.....
你的技能,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需要著,這個就是你的價值,
如果我們只做線下的生意,你的營業範圍就會局限在區域,但如果我們將他搬到網路上,就能將你的價值被更多真看見,可能觸及到全台灣,甚至是銷售到國外!價值交換這件事就不再被侷限在區域,甚至是時間。
三個步驟,現在就可以開始。
設計你的生活
不想工作、想要過著理想生活,這些是被設計出來的,支持我們去克服接下來要面對各種困難,是美好而強大的想像
你需要先寫下來「你想要的生活畫面長怎樣?」
包含一天工作幾小時、在哪裡工作,盡可能描繪出來。
打造你的商業模式
一項技能,可以根據你的四個面向,發展不同的商業模式,
- 熱情度 Passion
- 專業程度 Skill
- 市場需求 Market demand
- 生活契合 Lifestyle-fit
根據你寫出來的答案,結合你的技能,可以發展成線上課程、1對1諮詢、製作數位產品...等。
八週規劃
接下來8週是關鍵
根據步驟一、二,你已經有一個可以去嘗試的課題,
接下來做題目聚焦:把你擅長的技能拆解成小單元,例如:
「攝影」 → 「手機人像拍攝」
「行銷」 → 「小店家 IG 廣告投放」
「英文」 → 「旅遊英文會話」
-
確認受眾:定義一群具體的人,而不是籠統的「大眾」。例如:上班族媽媽、剛創業的咖啡廳老闆、準備出國的學生。
-
列出痛點:用「當顧客遇到什麼情境,你的技能會被需要」來寫 3–5 個情境,例如:
-
「出國時怕英文聽不懂」
-
「拍照時人像總是糊掉」
-
「花很多錢打廣告卻沒客人上門」
-
接下來將你的技能產品化,可以是線上課程、1對1諮詢、製作數位產品,
-
決定產品型態:依照你的特質,選擇一個簡單的交付方式:
-
線上課程(可以先錄一小時教學影片)
-
1 對 1 諮詢(用 Zoom、Google Meet 直接交付)
-
數位產品(簡單 PDF 懶人包、表單、範本)
-
-
設定測試價格:不要想太久,先用一個合理的價格驗證:
-
低價(300–1,000 元)容易吸引第一批用戶
-
或免費試用,換取回饋
-
-
包裝核心價值:用一句話講清楚「這東西能幫顧客解決什麼問題」
-
「只要 1 小時,教你拍出能放 IG 的人像照」
-
「小店家專屬廣告投放 SOP,讓你 1,000 元廣告費能賺回三倍」
-
你的技能要怎麼「交付」,當顧客有需求,要怎麼看到你的介紹、要怎麼付費、要怎麼接受服務,這套流程需要被設計好。
-
建立展示頁/介紹文:讓顧客能快速理解你在賣什麼,可以是一張簡單海報、一篇社群貼文、一頁 Notion。
-
收款管道:
-
台灣常用:綠界、藍新、街口支付、LINE Pay
-
或最簡單:直接銀行轉帳 + Google 表單紀錄
-
-
交付流程:
-
如果是線上課程 → 提供雲端連結或上傳平台(YouTube 非公開、Teachable)
-
如果是諮詢 → 提前寄出 Google Meet 連結,並準備流程大綱
-
如果是數位產品 → 購買後自動寄送下載連結
-
有了產品與收款流程,接下來需要讓更多人看到你。這一週的任務是找出最適合你的 流量來源,並建立可重複使用的引流方式。
-
選擇你的主要引流平台:可以是 IG、FB、LINE、YouTube、Podcast、部落格,挑選一個你最熟悉、最容易持續經營的平台。
-
製作引流素材:例如一篇教學文、短影音、一份免費資源(如電子書/懶人包),讓陌生人透過內容認識你。
-
設定 CTA(行動召喚):每一個引流內容要有清楚的下一步,例如「點擊領取」、「私訊我」、「填表單」等。
當流量進來後,目標就是 拿到第一筆真實成交。
-
主動邀約成交:可以用限時優惠、名額限制、測試價的方式,讓潛在顧客敢嘗試。
-
收集使用者回饋:在顧客使用產品/服務後,邀請他們分享感受(文字、錄音、截圖都可以)。
-
分析成交過程:記錄顧客為什麼願意購買,過程中有沒有卡住的地方(例如付款不順、價值不清楚)。
拿到第一批顧客後,下一步是 優化體驗,增加好評與留存。
-
修正產品/服務:針對學員或客戶的建議,調整內容、交付方式或介面。
-
建立回頭機制:提供加購方案、續約服務、或推出會員制度。
-
累積社會信任:將顧客的好評製作成見證,放在銷售頁、社群貼文,提升說服力。
當你的產品已經能帶來正向回饋,就可以進入「放大」階段。
-
多平台延伸:除了主要平台,開始嘗試次要渠道(如 IG 之外加上 YouTube Shorts、FB 廣告)。
-
合作引流:和 KOL、社團、異業合作,讓更多陌生人看見你。
-
廣告測試:用小額預算跑廣告,測試哪些素材能帶來最佳點擊與成交。
最後一週要把過程中有效的東西變成「可持續的系統」。
-
標準化 SOP:把從引流 → 成交 → 交付 → 收回饋的流程,寫成明確步驟,之後照著執行即可。
-
建立數據追蹤:記錄每個月的流量、轉換率、留存率,方便持續優化。
-
持續優化飛輪:每個週期都能在相同的框架下改進,讓產品口碑與流量形成正向循環。
看到這邊,
是不是有點概念,但還不知道該怎麼做?
這是一堂 3 小時,線上「互動」實戰營
透過教學+大量練習,
幫助你設定你的數位產品
參加工作坊你會帶走:
- 個人題目(現場完成 1 版可賣產品+入門價格區間)
- 規劃出自己的行銷工具
- 8週行動藍圖(八週任務表+每週檢核清單)